这两天,关于苏稽的“稽”的读音问题,许多网友的讨论还是热度不减。虽然乐山地名办已明确表示,根据国家发布的地名读音,苏稽应读“ji”。但许多网友对这个读音的争议,仍在继续。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网友们摆起了关于苏稽地名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意见,我们一一整理了出来,供大家讨论参考。
苏稽地名的三种来历?
在乐山海棠社区里,有一篇关于苏稽地名来历的帖子,人气很高。
帖子是今年1月发的,这几日,因为本报发起的讨论,这篇帖子又被网友们翻了出来。
网友“行云孤僧”洋洋洒洒地写下了700多字,细摆苏稽地名的故事。
以下是他的帖子内容:
苏稽,在座的各位没的哪个不晓得。
但是,它的名字,哈巴(恐怕)晓得的不多哦!苏稽大概在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刚开始喃,大家都喊的是“桂花场”,后头咋个整成了“苏稽”?
这一直是历史学家抠脑壳皮的事。西(还)好在地摊摊上虾(找)到一本民国时期的乐山县志。
传说是一块(个)姓苏名稽的高人,在这给前(这里)隐居而得名。“苏稽一名启, 隐于龙游之苏山,山之趾有镇,以其姓氏名山,有石室书屋”。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嘉定府志”里头说,苏稽山,城西三十里,有坡老亭,明袁子让谓苏颐嫡居此”。跟峨眉山志里面说的一样,“苏颐昔迁嫡居此”。这两个正好对上了。
第三种说法喃!就跟苏东坡扯起了。
“器物谱”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嘉定峨眉县尖山坡苏稽……得东坡……”还有好多文字迹象都表明,苏稽跟苏东坡是有关联的。苏东坡经常到乐山来耍,都到乐山来过了,肯定会去苏稽接(去)喝茶。
另外,这位网友还写出了苏稽在各个时期的名字。唐朝的时候为苏稽戌,在宋朝为苏稽镇,清朝又为苏稽铺,民国为苏稽乡。解放过后置新桥镇,1958年属苏稽公社,1984年复新桥镇,1991年更名苏稽镇。
读音引发大讨论
在网上,关于苏稽读音的讨论热度,很让我们惊讶。
网友“Vinoz-Tibette4ever”说:果断苏qi三,苏qi米花糖啥子糕啥子糕,油“gu”子……
郑国耀:当然是读“ji”了,那种被当地人读“qi”,就说应该读“qi”想法最可笑,当地人读飞机还读“灰机”呢。
贰零久久:肯定是“qi”,管他的普通话是读什么,反正苏稽人高兴怎么读就怎么读。
无影道人:我倒认为,苏稽的稽,原来可能是溪,峨眉河从镇中间流过,但这河其实就是一条溪。乐山人惯于把溪读成qi,如符溪、流华溪、清水溪、茫溪之类。
……
还有的网友,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了QQ签名上。他们认为,地名的确应该沿用约定俗成的喊法,名字来源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大概算了下,众多讨论中,有三十多个网友觉得读“qi”顺口,有七八位坚持称应读“ji”,还有部分网友认为读什么都不重要,普通话可与方言区分开,互不影响。
郭老也喊的是“suqi”?
对这个话题,乐山学者唐长寿说,关于苏稽地名来历的资料很少,大多都是传说。
“读‘qi’撒,大多乐山人都这样读。这字本身就是多音字。”唐长寿是地道的乐山人,在他看来,苏稽的稽应读“qi”。
他说,地名这东西是约定俗成,应该尊重本地大多数人的意见。在郭沫若的书中,曾描写过“苏溪”(说的应该就是苏稽)。乐山人爱把“溪”读“qi”,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郭老也喊的是“su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