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谈房论市/正文

喻东:四川乐山房地产市场,被分销绑架?与分销共舞?

发布时间:2020-12-03 来源:房地产之喻东微信公众号 发布者:yue
 
评论

渠道分销只是“背锅侠”

无肉不成席,猪肉这么贵,何以佐餐?

在地产圈,这句话完全可以演绎成“无渠道不成席”。每场聚会,酒酣耳热之际,话题都围绕对渠道的吐槽展开。

无他,渠道太出风头了。

但在被广泛吐槽的时候,渠道说:↓

微信图片_20201203121435.gif

为什么这么有底气?

是因为,饮鸩止渴,实在是渴到极点。

尤其是在四川乐山这种同质化供应过剩的市场,楼盘之间的竞争就是白刃战,渠道带客户去了A楼盘,B楼盘就损失掉这个客户。

零和博弈,你死我活。

而快速销售、回款的压力,让传统打法、蓄客套路统统显得太慢,效率太低。

在营销学的4P理论中,把渠道产品、价格、推广策略称为决定营销成败的四个要素。

当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价格在政策高压下拉不开差距、推广策略失效的时候——

只有渠道挺身而出。这是“背锅侠”啊!

在房地产市场的博弈关系中,很显然,楼盘之间是竞争关系,房企和渠道是合作关系。

竞争关系中的对手,在面对自己的合作方的时候,又真的有必要如此众志成城吗?“当初叫人家小甜甜,如今叫我牛夫人”?

微信截图_20201203121619.png

渠道乱象≠渠道原罪

吐槽地产渠道,成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各方的一种“政治正确”。

原因很简单:渠道,侵蚀了从甲方到乙方几乎所有人的利益。

越来越高的渠道点位下,开发商本就微薄的利润再遭盘剥;

营销体系的价值也备受质疑,一些滥竽充数的职业经理人们的饭碗岌岌可危。

媒体当然也“躺枪”,费用被大幅压缩;

微信截图_20201203121727.png

但因为利益冲突导致的集体“吐槽”,能得出“渠道本身就有原罪”的结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渠道乱象,本质是渠道管理混乱,并不是渠道本身的原罪。

逻辑很简单:猎枪是很好用的打猎工具,但如果把它交给罪犯、儿童,那造成危险,要怪罪猎枪吗?

如果依靠绳索、标枪捕猎的传统猎人,指责猎枪带来混乱,把猎物市场的价格打下去了,是不是禁枪的理由呢?

如果有的猎枪好使,有的猎枪频频炸膛,是不是从此要告别这种狩猎工具了?

渠道市场的种种乱象,其根源,一在于房企未能正确的管控渠道,从机制上给了不良渠道以空子可钻;二在于渠道商良莠不齐,市场规则体系混乱。

一味骂渠道,一是解决不了销售难题,二是渠道管控能力得不到进步,三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渠道市场秩序。

面对严峻的销售现实,善用渠道是头部房企的必修课、必答题。

产品、价格、推广和渠道,这四门功课,落下哪一门,都必须补上。

有强势销售能力的房企,自然可以选择性少用渠道,而自身销售体系薄弱的房企,面对现实、善用渠道,又真的有那么难吗?

而如何制定阳光规则、杜绝潜规则,厘清渠道销售过程中的种种弊病,才是这个议题积极正向的讨论方向。

头部房企、大型渠道商、,对这个问题,不应该采取回避的姿态。

微信截图_20201203121849.png

与渠道共舞将是新常态

没有任何一个伟大公司,是没有渠道把控能力的。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创业伊始,曾经信誓旦旦只做网上商城自营的小米手机。

经历了中国区手机业务阵痛以及股价危机之后,今年六月份,雷军宣布成立中国区线下业务委员会。

为什么?线下渠道的作用超乎想象。

根据赛诺市场调研数据显示,OPPO 、vivo2018年线下渠道出货量都在7000万部以上,华为和荣耀强势增长,也达到了6400万、5400万,相比之下,小米2018年线下销量仅为4796万部,且增速迟缓。

微信截图_20201203122014.png

蓝绿双骄的门店遍布广大下沉市场

有网友通过发微博表示:"卖一台华为我能纯赚300-500+,卖一台小米我能赚50-200,这么一小点利润,我还要包小米的售后,我吃多了卖小米,卖小米手机连房租店铺电费都交不起,我卖小米干嘛?"

来自每一个小小渠道的用脚投票,就有可能决定一家头部制造企业的生死。

重视渠道,甚至能够成就红海中面临困境的企业。

2010年,奥克斯空调正式入驻京东平台。摆脱了传统的线下竞争,在家电市场这个厮杀得一片血红的红海中,奥克斯突围了。

从2010年到2016年,奥克斯在京东销售额猛增40倍。2018年,奥克斯空调年营收达到860亿,成为了空调市场当之无愧的“电商之王”。

还是在家电市场,2004年,因为和国美的争端,格力电器走上了重金投入、自建渠道之路,也创下了十余年的辉煌。

但最近两年,格力线上薄弱的劣势越发凸显,尽管技术上有优势,但第三方渠道的缺失,让格力颓势尽显。

强势如董小姐,都开始重视电商渠道,又何须视渠道为洪水猛兽?

微信截图_20201203122125.png

拥抱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

其实,今天在这里讨论这些显而易见的逻辑,房地产之喻东甚至觉得有些多此一举。

跳出地产,看看周围的世界,在移动互联网的改变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多少新兴的商业模式变成常态,多少创新走进了平常的生活。

而地产行业,变化在哪里?

传统根深蒂固,而当市场、政策环境发生巨变,销售压力空前,营销模式只能跟随巨变,此时倒产生了普遍的不适应?

渠道话题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反思,留给读者诸君。

附:如何让分销公司经纪人愿意卖新房

如何让经纪人愿意卖房?

如果把二手业务比作农耕作业,即在一个社区长期精耕,房客源相对可控,且自我闭环;那么做新房则属于游牧打法:长距离作战,房源不可控、导客有风险,且不是交易主导方。

因此很多时候,经纪人是不愿意做新房的。总结下来,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不认知。在经纪人的固有认知中,客户上门,就要帮他找二手房,根本不知道其实也是可以给客户推新房的。因为对于客户来说,只要匹配、合适,一手二手并不重要。这种偏差源于经纪人一二手联动的认知不足。

二是不了解。经纪人可能不太了解新房哪个片区好、哪个产品好,和自己有什么关联度,又或者不知道开发商推新房是什么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成功效率等等。因此,对新房业务不熟悉、对新房项目不了解,直接制约经纪人走出舒适区。

三是不信任。经纪人因为经常听到各种传说,包括切客、判单不公平等问题,这些负面的消息让经纪人很难产生安全感。

一、统一认知,应成为经纪人新房业务培训第一讲。

中介公司做新房的意义与重要性这件事,不仅仅需要管理者想明白,更重要的是还得让你的员工也理解,毕竟真正去上阵杀敌的是经纪人。尤其是在新业务的进入初期,先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再入局,势必事半功倍

因此,达成全员的认知统一至关重要,也应成为经纪人新房业务培训的第一讲。具体包括中介公司做新房业务的对公司的意义、对经纪人的意义,中介的天然优势,以及一手联动的重要性等。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关于经纪人做新房与二手的说法是:“做二手,可以让经纪人活下去;做新房则有可能让经纪人活得更好。”

的确,二手保命、新房保利润,这源于两者收入与利润贡献的逻辑不同。对于中介公司来说,二手业务是基本盘,一方面证明二手很重要,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说二手稳,短期难以突破;新房业务则不同,在短期内可以形成很强的收入或利润突破。

二、新房知识点的学习,原则在于信息的无差别分享

要想快速、精准的完成房客匹配,必须熟练掌握房源知识,就像做二手跑盘、背商圈一样,这是房产经纪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相较于二手房产权、税费复杂等特性,新房知识点就简单许多,经纪人需要掌握的类目大致分为四类:

项目的卖点与抗性;

项目基本情况,包括开发商情况、楼栋户型情况、物业情况等;

价格与优惠政策;

项目周边配套情况。

必须要强调的是,不像二手房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周边生活配套也基本成熟,很多新房项目卖的是期房,且所处的生活辐射圈尚未完善,因此经纪人在给客户讲解项目时务必实事求是,谨遵信息无差别分享的原则。

何为“信息无差别分享”?通俗地说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不欺骗、不隐瞒;没有的、不确定的也别随便承诺。

另外,建议组织踩盘、学盘之后,当天进行集体项目研讨,提炼出项目5-10个卖点与抗性。集体研讨最容易达成共识,同时也容易汇集众人智慧。

之后就是组织讲盘、通关、考试,这一环节从调研结果看,各个门店/公司的做法比较一致,在此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三、保证机制,给经纪人的安全感。

总结下来,切客、判单不公平、回款慢是经纪人做新房面临的三大问题。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必须给出一些保证机制,给予经纪人安全感至关重要。当然,要赢得经纪人信任,还要做几件事:

提升案场把控力;

重点信息串联同步;
盯反馈。

这些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必须做,因为非常有价值。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解决纠纷。当出现了一个新房业务纠纷时,老板一定要想尽办法妥善解决,因为如果纠纷一个没有处理好,一片经纪人就不和你玩了,这种口碑传导效应能力很大。

新房业务关于盘和人的聚焦管理

当解决好人的问题,接下来管理者需要明确新房业务的管理抓手。根据调研,我们将聚焦管理列为最重要的管理抓手之一。

一、项目聚焦管理,顾名思义在一定时间内,把所有精力集中到某个项目上猛攻。

一方面,由于新房往往距离较远,从到达难度上看,更适合短期聚焦;另一方面,势能对于新房来说非常重要,聚焦“打爆”一个盘,既能对经纪人形成牵引,又能逐渐对开发商形成话语权。

关于项目聚焦,总结下来,有四个要点:

1、客配盘。不同的公司/门店,聚焦的范围有所不同,大致都是以月为单位,聚焦一个项目,或者一个区域。除去必打的利润盘之外,一般来说,项目聚焦要根据自己的客户资源属性判定,也就是所谓的“客配盘”。目的是把现有资源最大化的激活、最大化的聚焦。这就要求管理者们要不断地向团队发问:你现有哪些客户?他们都是什么情况?根据客户情况你选择的产品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聚焦?聚焦以后,接下来要做哪些事情?

2、聚焦的项目存量必须足够大,从而避免刚刚开始发力聚集客户,项目就售罄的尴尬。

3、聚焦的项目最好能给出好的优惠政策,有效帮助经纪人提高转化效率,或者本身属性好,有益转化,比如刚需盘,首付低成交门槛够低;再比如商铺类、公寓类、文旅类项目,能够拿到一些好的政策支持,比如较高的议价、低首付、信用贷、返租等促进成交。通过快速成交建立信心,这很重要。

4、在选择聚焦项目时还应关注佣金回款的速度,这是帮助团队树立信心的关键点之一。如果说卖掉之后很快就能拿到佣金,大家的销售热情自然高涨。

二、从人的角度看,同样也需要聚焦。

根据调研,从管理层面看,我们总结了四类相对于更适合做新房的人——

1、对新房业务感兴趣的人。对新房业务认可很重要,喜欢新房、有兴趣研究项目,这是这类经纪人成功的基础,专人专项,往往更聚焦更高效。

2、对某类产品需求大的人。比如说有些经纪人客户群体以刚需为主,那就给他专业建议,让他去重点熟悉几个刚需楼盘,并制定量化指标。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对团队每个经纪人的客群结构、需求变动一清二楚,同时也考验管理者对新房项目的熟悉程度。

3、上个月没签单,但依旧保持工作状态的人。这类经纪人当月签单的欲望一定是高于别人的,如果能把他的思想工作做通,并且帮助他、辅导他,那么,他们产出业绩的可能性会更大。

4、客户量多与客户量少的人,二者形成合作。客户量多的经纪人,建议让他重复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因为很大概率,他的客户是跟不过来的,势必需要别人帮忙推荐新房,因此,要和客户少的人合作。

在一定的业绩分配规则下,把所有的潜在客户都最大化激活、最大化利用。

新房带看前中后,管理三步走

在总成交数据中:

新房带看后1-3天内成交占比59%;

新房带看后一个月内成交占比89%;

新房带看成交比12.9:1;

带看二手房后转到新房的带看成交比是7.9:1。

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新房的吸引力,以及带看管理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让带看更有效率?根据调研,我们总结出了一些非常落地的方法论——
一、带看前管理。

1、通过踩盘、学盘、通关等系列动作,对项目情况聊熟于心,不仅仅限于上述项目介绍、周边介绍等,还包含一些服务细节。比如如果开车前往项目,项目提供多少车位,附近是否还有其他停车场;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实测从地铁站到项目步行需要多少分钟;案场内是否有儿童乐园提供给客户等等。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2、踩盘、学盘的目的不仅是了解项目,更重要的是明确该项目适合什么样的客户,因此,学盘之后要总结客户画像,学区房需求怎么讲、给老人买房怎么讲、投资客户怎么讲,根据不同需求,提炼不同话术。

3、在给客户推荐项目时,优势不要讲太多,根据用户核心需求,挑选1-3个去讲,优势太多反而失去重点。

4、建议告知客户提前准备定金和征信报告。很多人可能会担心,不知道该怎么跟客户说这个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也不要把自己放在客户的对立面上,只需要把提前准备的价值告知客户。

比如可以说,我们明天要看的这个楼盘比较火爆,适合您的户型也有限,建议您提前把征信打好,如果没看上就用不到,如果真的看上了,当场就可以交,以免错失机会。

5、尽可能提高对客户的掌控度,这一点其实是来自中介公司做新房的天然优势。一般来说,掌控度高、粘性高的用户,通常来自于经纪人的社区精耕。

二、带看中管理

1、在去案场的途中,经纪人与客户聊什么,怎么能不冷场、还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度,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探讨,并且完全可以形成一套固定化模板的问题。

建议学会用数据说话,比如,这里到医院准确的时间,开车几分钟、公交可以坐几路,医院是三甲还是几等。把这些客户感兴趣的问题用亲测的数据介绍出来,很容易得到客户的认可。

2、到达案场后,不要以为把客户交给售楼顾问后经纪人的工作就结束了,要给经纪人定下规矩,不能完全依靠售楼顾问,必须会讲盘,讲透盘。

3、一带多看同样适用在新房带看中。一次性给客户推荐几种户型,有主推、有备选,带看过程中,严格按照带看路线推进,保证主推房源的看房时间。同时注意观察客户的反应,判断匹配程度,灵活调整备选方案。

三、带看后管理。

关于带看后的维护与跟进,实则是个心理战,不能过激,也不能不闻不问。可以在给客户一个考虑、消化的时间,最晚带看次日,必须进行带看跟进。如若客户会产生一些犹豫的情绪,有可能是对这个项目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可以传递更多与项目价值相关的内容。

大原则是及时了解客户心理动态,成则继续推进,不成则需要了解原因,继而继续推荐其他项目。

附:被分销绑架的那几年

渠道分销真的能绑架开发商吗?我始终认为没有那么简单,也不能这么说,我们得看开发是什么,渠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房地产开发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复杂,涉及到投资、融资、买地、正常生产、交流,一个销售手段绑架一个开发系统是不可能的。即便营销,营销也是仍然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作,既得非常接地气,又得有相当的深入思考。房地产营销确实是一个很完整的系统工程,对营销而言,买地是非常重要的。在买地基础上接下来是产品定位,销售是后端的事情。销售还包括产生、叙述、传播、放大和变现。再展开一点,客户在哪里,客户为什么来,怎么才能把客户请过来,来了以后怎么才能待得住,有什么理由让人家产生认购,有什么理由产生让人家签约,有什么理由让人家出门说好,有什么理由让人家介绍新的客户进来。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过程,过程中渠道确实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渠道只是在来客量环节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不可能因为一个环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把整个系统给颠覆掉了。我们客观认清楚在这个市场阶段这个事情比较重要就OK了。


矛盾的江湖

分销是个矛盾的存在。

在武侠片中就如一个大名鼎鼎的大盗,运用不好可能丢盔弃甲,运用好了也可以杀敌致胜;在宫廷剧中,分销像《延禧攻略》中的皇帝和魏璎珞,防也不是,压也不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地产江湖里,如果说宝能是王石眼中的野蛮人,那么,分销则是最低端的流通末环——野蛮部落。

分销,实际上是直销传销的变种,由来已久。

而房地产的分销,则是诞生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源地,大名鼎鼎的温州。

1946年,胡兰成逃往温州市,张爱玲从上海取道金华丽水,辗转万水、千里迢迢来看他,两人手挽手在温州闲逛,一路走来,这一对热恋中的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风景呢?

用张爱玲自己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这温州城就像含有珠宝在发光。

温州就是这样,从当代人有记忆开始,这批人就带着他们专属的加密方言踏遍了国门内外,成为共和国新时期第一批烫金的样本,直到现在,江湖上依然有无数温州人的传说。

温商遍天下,代理常发生。而作为代理的下线,分销自然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一开始的分销商老大被称为“龙头”,也就是今天的“圈层领袖、意见领袖”,龙头召集小弟小妹们参与线下销售,提取上线佣金,还要扣除下线的部分佣金。

当然,分销也不是人人能干的,需要实力打底,至少有充足的现金流来提前垫资佣金。

但,对于民间资本充足,运用五花八门娴熟无比的温州人来说,钱,那根本不是事,人品、信誉,才是第一位的。

2000年后,随着温州炒房团的兴起,分销作为一种快速聚集投资客的有效手段,也迅速在神州大地上普及。

2002年,随着电商模式、数据库营销的兴起,分销迅速发展壮大,最贵的和最便宜的房地产项目,都会出现分销的身影,特别是酒店式公寓、批发市场产权商铺、旅游地产、办公楼等非刚需地产的销售,分销往往是奋斗在第一线的先锋头牌军。

2006-2008,伴随房地产调控、股市兴衰、经济危机,分销一度销声匿迹,或转战于派单、电call等脏活、累活,在奄奄一息中舔舐伤口,梦想卷土重来。

2009年,随着房地产的又一波高潮兴起,房地产分销已经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的群体现象。

2014年,一群龙湖大妈开始游走在各大城市,她们骑着电动车或者三轮车、车头挂着着“XX区域龙湖XX项目免费看房业务经理”的牌子,热情洋溢的窜动在大街小巷,她们带客到访10到40元不等,客户成交奖励少则三五千、多则两三万元。

当年,很多地方的“龙湖大妈”年薪都能达到20、30万,直接秒杀当地90%的小白领。

如此模式,甚至成了很多城市分销界的鼻祖,这便是始于龙湖的渠道营销。

龙湖大妈火了之后,万科、碧桂园、融创等TOP房企们纷纷开始组建自己的渠道营销团队。这种模式,后来逐渐转变成了人人皆知的全民分销,哦,不,全民营销。

后来,新一代的分销方式横空出世——中介分销,也叫一二手联动,说白了,就是让二手房门店经纪人,卖新房。

贝壳找房、易居房友、21世纪不动产、金屋中国拥有大量的线下门店和经纪人的中介,成为了大城市开发商不得不仰仗的分销力量,于此同时,小城市的分销也慢慢变得成熟,发展到现在一般分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当地的房产网站及自媒体。

本地的房产网说起来,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基本上囊括了当地最新的房产信息。

还有很多针对项目的分析评价,是当地房产信息线上流量的一个大端口,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就会搞个看房团,参团的人通常也不会少。

当然,这种从电商时期,就跟开发商有密切广告和渠道合作的公司,往往也是跟总代抢本地渠道代理权的有力竞争者。

第二种: 中介。

现在的很多中介都不会满足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无论是链家这样的执牛耳者,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中介,全部都在想方设法的开展新业务。

渠道分销就是囤积重兵之地,一般的中介公司,都有稳定客源,运气好点能直接做总包的下线;运气差点中间还得过一手总包下面的二级代理;再下一点,就只是做个兼职的分销点,听天由命,有客户就带过去。

第三种:渠道公司与电销公司。

这两种公司里面的人一般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干的就是派单拦车扫街这种苦力活,拉到个人就直接往售楼部一送,另一批人就成天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反正移动公司那边买号码也便宜,小年轻底薪也低。

行情好的时候转访转成交率可高了,算是房地产人单干创业的一种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了。

第四种:自由经纪人。

有很多甚至是单枪匹马既当爹也当妈的一人一公司,这种一般是没法跟总包直接签的,要经过上面的三种公司过一手,多了一层抽水,拿到手的钱肯定更少了。这种人要么是从分销公司业务员离职的,要么是同行,比如竞品的业务员,手上有客户资源,但是量不大。

无论哪种模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各司其所。

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分销公司有几十万家,分销人员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万之多,对应如今房地产每年几十万亿的成交量,即使分销所占的销售比例只有十分之一,佣金只占货值的百分之几,那也是一个上千亿的事业。

分销,也经历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在滚滚钱流中分得了一杯羹。

就和在阿拉斯加冰原上跟踪迁徙的麋鹿群,不断拖出一头肥鹿饱食一顿的北美灰狼一样。

丐帮的三板斧

如果非要代入到江湖上,给分销找一个合适的比喻,那就是丐帮。

丐帮属于江湖上的末端分支,朝廷颁下好的政策,风调雨顺,国富民安,存在感极低,反之越是混乱的年代越是民不聊生,丐帮的势力和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分销也是一样,市场行情越不景气,分销就活得越滋润,活脱脱一个地产市场反向风向标。

一旦你发现市场上大量分销公司开始发力,大概率是开发商的项目严重滞销,资金链到了紧张时刻。

分销的出场费高得吓人,但也算是一分钱一分货,业务能力堪称顶尖,一度被开发商比作琉璃大炮。

尤其是中小型普通楼盘,甲方找的置业顾问不会超过20人,揽客和说客能力都十分有限。

但分销就不一样了,签下合同的当年,分销公司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因为分销结佣方式是成交后结佣,所以有的房地产项目往往签有多家分销公司,少则四五家,多则十几家,加上每家分销公司整合7—8个团队,每个团队8个人左右,300多人搅在一起,形成一个树状分销网络,火力全开。

那个年代的分销还是很纯粹的,这厢线上线下老带新三个渠道全面开花,那厢渠道拓客加整合中介,无孔不入,主流街区和商圈就不说了,甚至连菜市场早餐店都不放过,电话CALL客、各种网络社交软件、大数据拓客等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分销的身影。

就像周星驰电影《国产凌凌漆》里面,他委托罗家英帮他设计的那款一款“终极武器”,以对抗邪恶的文物贩子。最后,终极武器只是一把由杀猪刀辣椒水石灰粉电击棒蒙汗药农药敌敌畏,等八种物质混合的怪胎,虽然对金枪客没造成实质性的杀伤,但气势是有的,也将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不过,分销说到底干的是大海捞针的勾当,多数时候都是吃力不讨好。

2016年以后,随着全国去库存运动的展开,整片黄土大地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北上广深到二线城市再到十八线,全部迎来了房价暴涨,而分销公司,随着行情的疯狂上扬,当初的那些纯粹渐渐没有了,进而衍生出了简单粗暴的三板斧。

正是这三板斧,砍进了开发商的心中,砍出了一道道的隔阂和沟渠。

三板斧之一:截客。

简单的理解就是截留客户,在高速出口处举牌发传单;甚至直接挖墙脚,只要是开发商搞活动,无论是样板房开放,认筹,还是周末节假日暖场活动,都能在售楼部的交通要道上看到很多鬼鬼祟祟的身影。不用确认眼神,都知道那肯定是分销公司的人。

更有甚者玩起了高科技,比如装备无线发送车,只要客户进入预定区域,手机就会收到相关楼盘短信,简称技拓。

另外,一些楼盘密集,中介门店密集的区域,也是拓客截客的主要战场,狗哥当初在上海干分销的时候,主战场主要集中在浦东滨江地区、杨浦新江湾城地区,昆山前进路、崇明北门路等。

这些地方经常上演为抢客,在高速出口、案场要道等处发生打架斗殴的既狗血又现实的故事。

三板斧之二:飞单。

可以理解成挖墙脚的升级版,明里暗里的转移客户,江湖上一般称之为飞客,或者撬客。

大概操作就是分销从中介人员手中直接获得客户,而非通过公司、门店,当然,这是中介公司明令禁止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涉及泄露客户资料和公司数据库核心机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每一个毛细血孔都透着肮脏。

在乙方市场的潜规则当中,代理公司虽然也装逼地自称为地产公司,但是拿的却是1-3%的微薄佣金,还要打上动辄几千万的保证金,甲方销售拿的是千分之2-3的佣金,而中介人员佣金是05-1%,渠道分销佣金是2-8%。

你想想,分销如此高额的提成,完全可以拿出1%,或者更高的费用,从中介的业务员获得转介绍和客户信息,合作共赢,何乐不为?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中介之间的打架斗殴更为激烈,因为这已经是B级客户,也就是具有购买力并且准备购买的客户了,属于碗里的肥肉,煮熟的鸭子。

三板斧之三:混进售楼处抢客。

这属于比较胆大妄为,毕竟甲方售楼处的巡场管理人员和保安也不是吃素的,何况还有探头。

在不早以前,也有从销售管理人员手中买名单这种缺德事。

但后来出现了各种销售软件、案场客户登记管理系统,无论是保密性还是安全性,几乎杜绝了这种事,而且甲方的各项流程也越来越完善,比如客户细分这一条如今堪称滴水不漏,只要入了项目法眼的客户,很快就会被区分出 ABC几个类别,自家的置业顾问会跟护犊子一样,牢牢守护着自己的肥肉。

当然,甲方和分销的合同中,会明文约定不允许出现在项目案场周围一定距离,做出截客、飞单、抢客等龌龊行为,一旦发生,后果由分销自行承担。

这就好比在TVB的警匪片中,警察抓捕犯人,不仅警笛声轰鸣,而且看到犯罪嫌疑人之后,立刻站定然后拔枪,厉声喝道别跑,再跑我就开枪了,但犯罪嫌疑人会傻不拉几的真的跟中了符咒或者定身术似的吗?

虽然明知道警察可能会开枪,但绝对会跑,而且跑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

分销也是一样的,在赤裸裸的金钱诱惑面前,铤而走险的怎么会没有呢?

吃瓜群众兴许不理解,但是这就和专注于朋友圈挖矿的微商一样,那些或有或无的暴富故事,是地产分销人永葆鸡血的不二法门。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中介和分销会经常喊口号打鸡血,厉害的还有打耳光泼冷水。

售楼处的销售和代理,喊口号的力度,绝对不会赶上声嘶力竭的分销狼声。

分销公司究竟有多暴利?

以5000万货值的项目为例,介绍人可从中获得约20-50万不等的介绍费,项目拓展人员可获得15-30万的提成。

目前,郑州市场的分销佣金普遍涨至2%-3%,此前仅为1%,偏远难卖的项目佣金高达4%-5%。相比之下,代理商的置业顾问佣金只有0.1%-0.7%。

可想而知,分销公司究竟有多土豪!

一个做总包拓展的朋友说,抢项目就跟抢钱一样激烈,这个行业挖单、抢项目十分普遍,“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货值、起步20%甚至更高的利润,为了拿下项目,几十、几百万的投入真的不算什么。”

有位90后分销人说的更直白,“上班就像是在捡钱一样”。

曾经,有位分销总包找到北京朝阳某商住开发商签下风险合同,将这个卖了快两年的商住项目,20天内清盘,开发商老总喜出望外,额外拿出100万发给前十名的分销精英。

轻骑兵的退路

分销江湖里,总不乏暴富故事。

某分销公司一位大妈级的员工,准备离职时意外得知,有个客户通过她在地铁口发的传单找来,买了整整一层楼。

在分销食物链末端熬了大半年的大妈,瞬间成为人生赢家,百万佣金到手。

这样“励志”的暴富故事,就像微商喜提高铁一样,刺激着一批批分销人前仆后继。

但是,世间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

分销诞生之初,开发商惊喜这种全新、易考量、看上去能迅速帮助销售的营销工具,但随着三板斧和多种暗箱操作浮出水面,久而久之,却发现变成了一颗自己要害部位的毒瘤,想拨而不能拔,成为自己不想喝而又不得不喝的毒酒,只能饮鸩止渴。

更矛盾的地方在于,如果将分销的成本嫁接到房价之上,那么购房者会因为价格高而不买账,如果自己吃进,那么公司利润将直接降低。

而且,一旦启用了分销,会损伤案场自销和代理人员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导致内外勾结,飞单飞客的情况,如果分销采取恶意截客、飞客、抢客的行为,还会导致开发商企业形象和品牌的损伤。

2009年发生的中山公寓讨佣事件,直接将SOHO中国和潘石屹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直接损伤了潘石屹在上海继续做项目的积极性,四平路海伦路的地铁10号线上盖海伦中心项目,最终转让给了金融街。

2012年,又发生了针对绿地集团办公楼项目整栋成交之后的讨佣诉讼,对绿地集团的声誉造成很大影响。

而项目扎堆的上海周边地区,则一次又一次爆发中介与分销、分销与开发商之间的讨佣事件。

2014年的海南,由万科牵头,多家开发商实名支持,掀起了全岛范围的抵制分销行动,原因是三亚分销“乱象丛生”,他们没有去拓客,反而以岛内截留为主,不仅没给房企带来岛外增量客户,还形成恶性竞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万科对区域公司营销费率的严格管控,当时在海南市场,3至6个点的分销点数是普遍现象,偏远地区比如澄迈有些项目甚至开出了12个点,但万科海南公司所属的广深区域,营销费率要求控制在1.5%,压根就承受不了高出几倍的分销费用。

至于购房客户与分销公司的纠纷纠葛和诉讼,更是层出不穷,屡屡见诸于电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

业内有一句话,分销是最后手段,成则留病体,败则交尸体。

而分销则认为,只有在市场竞争激烈,板块供大于求,或者必须多种途径导客的项目,甲方才会不得不放下身段,寻找分销合作,这就好比,一个是开豪车的老板,一个是荒村野店路边摊的三脚猫修车工,只有当老板开车误入歧途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把豪车交给三脚猫来修理。

所以,市场好的时候,分销基本表现为殷勤顺从。市场不好的时候,分销则器宇轩昂,大有重新做人,换了人间的感觉。

那这就不是爱,是逢场作戏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就和宫斗一样,又有什么共赢、共生、彼此尊重互爱呢?

这种情况注定不会长久。

前文说过,龙湖早在2014年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拓展团队,后来万科、碧桂园、融创、恒大等等,在经过当初对分销的好奇心之后,大部分区域干脆弃用,转而扩大自己的拓展队伍。

只不过不叫分销,而是渠道,融创们本来就是人海战术的祖师爷,放到人多力量大的分销上来就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了,疯狂招聘,形形色色各种人都有,通过战绩淘汰进行区分,高佣金高奖金高提点,发展得有声有色。

而链家、房天下这样的中介巨头新房的代理分销,一二手联动,早就干得风生水起,未来将会变得跟房地产一样,进入一个强者恒强的巨头时代。

甲方出现装甲军团,野蛮人来势汹汹。

游牧轻骑兵一般的分销,还有多少市场和生存机会?

裸泳者

潮退之后,裸泳的小分销公司日子越来越难过。

三十六楼的老友狗哥最近整得跟《破冰行动》里的林水伯一样了,只要出现在我面前就一副愁眉苦脸,眼眶之中随时随地都有眼泪绷出来的模样,从去年年底到如今,他的日常生活就十有八九都奔走在讨佣的路上,拉横幅、挡车道的事时有发生。

他也明白开发商结佣需要走流程。

但垫付了佣金的狗哥,衣服里能拎得出水来,毕竟手下的销售将房子卖出去了,佣金却迟迟拿不到手,心中怨念极深,最后不得不自己垫资发放员工薪酬,但一次两次还行,次数一多,谁也扛不住。

如今的世道已经变了,信息发达,阴影下的蛇鼠道路也藏不住了。

即便普通百姓没吃过猪肉但也见过猪跑,楼市不景气,分销市场也变得艰难,客户也越来越难找,现在比拼的是获客能力、平台资源以及整合能力。

“一年几十家分销公司关门,也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

狗哥时常摸着越来越稀少的头发和越来越大的肚腩感叹。

人在做,天在看,苍穹之下,无非人性善恶。

如果你还想继续在这片浑浊的江湖之中死磕,那么,按照三十六楼的惯例,还是将与已经干了七年分销的老朋友狗哥聊天时候,断断续续总结的几个经验,传授给阁下:

首先要有一个分销无罪怀璧其罪的信念,能够恪守底线和职业道德。

真正为广大购房者提供一个干净舒心的购房环境,也只有这样,分销这条路才有机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然后,你得明白,以前遍地捡钱捡到手抽筋的分销黄金时代,已经彻底say goodbay了。

缺乏资金实力的小型分销团队,如果还不潜心修炼好自己的内功,那么,也只能卷起铺盖离开这个行当了。

如何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惨环境下增加竞争筹码,是每个分销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如果你正在迷茫,建议先从以下四点着手改变:

一、加强内功,打造高效执行团队,注意,这里先划个重点,执行力!

二、擦亮眼睛,拥抱新房,接靠谱的盘,问题项目再赚钱也不要碰,你公司的信誉比几套佣金要重要的多的多,切忌贪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如果是中介兼职干分销的,那么,传统二手房经纪业务坚决不能丢!

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有机会,你会发现很多以前跟你撕逼的对手,现在眼睛都盯在新房上,一旦二手市场回暖你会比别人走得更快。

四、抱团取暖,借势借力,形成真正的分销联盟。

完善制度(行业规则、接盘标准、合作模式、利益分配、监督处罚机制),明确打法,团结一致,集中火力打狙击战,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在《工商管理法》当中,房地产销售管理条例中规定,中介、代理,统称为经纪,必须个人通过行业协会考试,获得经纪人资格,持证上岗,但分销不在此列,压根没有持证上岗的概念。

至于后来出现的风靡江湖的全民营销,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分销,因为都没有资格称为经纪人。

所以,分销再怎么粉饰,也是登不上台面的野路子,撑死只能算一种营销方式。

但却是这个畸形市场与焦虑情绪结合诞生下来的一个怪胎,是阴影下的蛇道鼠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把它当成救命良药,不少楼盘都想把妙手回春都寄托在分销上,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在当前的淡市环境下,要让购房者最后买单,最终还是得靠价格诚意和实实在在的产品来说话,高额的分销费用不妨直接拿给购房者做优惠,用看得见的实惠促进有效下单率,或者不妨真正放到产品上去下功夫,让购房者欲罢不能。

或许,这才是淡市营销的正途,毕竟在买方时代,只有客户认可才是王道。

当然了,我在前文《房产代理三十年》中有过分析,分销的确还能再战几年,但退出江湖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个人需要的做的是赶紧整理你的人脉,在如今这信息化的世道,必须随着时代的车轮一起滚滚向前,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通过自我觉醒、自我修炼,获得真正的人格独立,魅力无限,从而实现求人不如靠己,拜佛不如拜自己,再也不用做穿西装的乞丐。

分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这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不会太久,总有人会来刀耕火种,改变荒原。

小康之后,进以大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房地产之喻东

热门楼盘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