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谈房论市/正文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4-01-03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
 
评论
 35年改革开放,35载“城市化”风云激荡。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视之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伴随城镇人口增加的是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居民购买力的同步增强。

   城市化的直接表现为城区面积的扩大,商品房竣工数量增加。房地产业也与城市化进程合拍共振,短短时间,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房地产业链上无数人分享着饕餮盛宴,地产业也拉动了中国经济,推动了GDP的走高。解决了数千万人口的就业,化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
 
    十八大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将会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新的国家战略。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有质量的城镇化、可持续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如: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布局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科学等。
 
    城市化分为物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物的城市化是可以用十年来完成。在城市里买个房子就完成了城市化。人的城市化至少要三代。第三代没有形成之前,一定要鼓励、保护、尊重两栖动物式的生活方式。就像赶农民上楼一样,把农民往城市里的安居房一塞,你城市化了。要命啊!猪啊,牛啊,赶到哪里去啊?生活方式转型,是需要时间的。原有的生活方式如何与城市对接,原有的生活理念怎么与城市文化合拍,原有的财产怎么在城市化过程中转化为资产作为在城市生活的资源?人进入城市后,市政建设、社区配套、人文环境怎么与日益扩容的人口匹配?小孩子就学怎么处理?生活来源在哪里?青壮年劳力或许没有难度,那年迈的老人如何融入城市?就业怎么办?难道“洗脚进城”之后就只能“进城洗脚”?难道又成为“毛老人家一挥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景再现?
 
    人的最基本权利是生存权。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如果在城市能生活得更好,人们自然会进城。城市能给人希望也将让人趋之若鹜,“北上广深”就是例证。人的城镇化要过三道坎:即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政府应在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方面有所作为,逐步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部资金和释放民间资本双管齐下,发展实业,扩大就业,解决人城市化后的收入来源;推动绿色GDP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让人留得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型城镇化的各项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实干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逐渐化为现实。人的城镇化过程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互动过程。有货币支付能力方可实现物的城镇化,思维方式将决定在城市中的生活感受。

热门楼盘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