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谈房论市/正文

防错误信息影响市场 保障房价应单独统计发布

发布时间:2011-07-06 来源: 发布者:
 
评论

    “统计数据说房价下降了,可人们感觉没那么明显。”记者近期在京沪等地楼市采访时发现,市场感受和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原因是保障房被纳入新建住房或新建普通住房的统计范畴,并对整体房价的下降贡献良多。

 
    整体房价下降当然好,问题是,“被下降”则另当别论。在各界约定俗成将房价视同市场商品房价的当下,保障房被纳入新建普通住房的统计范畴,给人以商品房价下降的错觉,势必误导决策层对本轮楼市调控成效的研判。

 

    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显示,今年1—5月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为14127元/平方米,比去年下降4.8%。要命的是,面对“下降4.8%”,各方面感受却迥然不同,尤其是老百姓仍然感觉房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房子在地上,房价在天上”。当地一些房产中介透露,目前通州区域房价出现一定降幅,但其他区域房价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在不少城市,房屋中介和购房者也大抵持类似观点。而导致如是说法迥异的重要肇因,乃是楼市成交结构悄然变化,所谓“房价”已然今昔有别。比如,北京“新建普通住房”均价下跌固然与调控政策生效相关,但更与保障房“拉低作用”密切相关。据介绍,北京今年1—5月成交的3万套普通住房中,保障房占近1/5,其价格大都在5000元-8000元/平方米之间,无疑,大量中低价位产品成交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市场的平均价格。

 

    保障房纳入新建住房房价统计范畴,还为“障眼法”的使用提供了天赐良机。在土地财政和楼市经济“成瘾性”依赖下,一些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持消极态度,表态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致使楼市宏观调控在这些地方打了不少折扣。由此,不能不警惕这样的危险:面对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房价“被下降”天赐良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借机大做文章,宣传楼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从而影响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判断。

 

    保障房纳入新建住房房价统计范畴,有可能对楼市调控和保障房建设产生双重消极影响。在房价“被下降”的误导信息作用下,有可能派生双重晕轮效应。一是错误信息导致错误决策,在房价“被下降”的盲目乐观下,决策层有可能减缓楼市调控节奏停止调控发力,进而让来之不易的调控初效前功尽弃;二是在房价“被下降”的盲目乐观下麻痹大意,默许在政策执行上放缓保障房建设推进进程,放松落实力度。

 

    保障房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增加供给和分流刚需,给过热楼市退烧,平抑住房价格,进而实现居者有其所和商品房价回归合理价位的双重目标。显然,当下离这一目标还相距甚远,理应顺势而为加快房地产尤其是保障房建设的管理,比如实行保障房价格信息单独统计发布等,以推进保障房建设和优化楼市调控。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得好,房价统计发布也应加快改革,尤其是对商品房和保障房价格作出区分,防止错误信息影响市场,更要提防借此被“障眼法”误导调控。

热门楼盘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